当前位置:首页 > 大品案例

劝君莫劝酒,劝酒需担责

20140226094757-1662259583.jpg

酒的历史、酒文化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存在。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中国餐饮扮演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干喝无趣,于是祖先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及极具特色的酒游戏,比如行酒令。到了现代,人们常说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感情铁喝出血”。

近日,平顶山市湛河区法院审结了一起因战友聚会引发的生命权纠纷案件,再次刷爆朋友圈,2016年7月,鲁山战友联谊会在平顶山市举行,后张某出现意识障碍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张某被送至医院。初步诊断:严重酒精中毒;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症,住院14天后张某死亡。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焦点为肖某等人是否对张某进行了过量的劝酒行为、酒后肖某等人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本案中,张某与肖某等人系战友关系,战友聚会饮酒,属正常社交活动,不具有违法性。李某等人提供证据无法证实肖某等人对张某进行了过量劝酒行为。张某在长期患有高血压等高危病的情况下,应知道饮酒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后果,但其仍过量饮酒,完全疏忽对自身健康保护。酒后,肖某等人将张某状况电话告知了并在李某到达聚会现场后协助将张某送往医院救治。故依据现有证据尚不能认定肖某等人对张某的死亡存在过错。但李某等人作为张某的亲属,因张某的死亡,在精神上遭受了一定的打击,生活上出现了一定的经济困难,依照法律规定,参与聚餐者应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最终法院核定赔偿共计758046.63元。切记:不是你没有错就不承担责任!但以下几种情况是担责任的依据:

一、明知醉酒人不能喝酒。在因喝酒引发醉酒人心脏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作,导致伤残、死亡等损害后果的情况下,是否知道对方的身体状况,成为你应否承担过错责任的前提。如果你不了解,在劝了少量酒的情况下,诱发对方疾病,此时你无需承担过错责任。但依据《民法通则》中的公平责任原则,你应承担一部分赔偿责任。如果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劝了大量的酒,则应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二、强迫性劝酒。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如语言刺激、野蛮灌酒,言语要挟、不喝就纠缠不休等,只要主观上存在过错,此时对于损害后果的发生,劝酒人担责跑不了。你可能会说醉酒人也有一定的过错,因为这种强迫并非是暴力性的,的确,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减轻你的责任。另外,劝酒得分人,饮酒不在未成年人的可为之列。《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三、酒后进行驾车、游泳、剧烈运动未加以劝阻。根据法律规定,在明知对方酒后驾车而不加以劝阻的情况下,一旦出事,同饮人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你有加以阻止的义务。如果已尽到劝阻义务,而醉酒人不听,你可以免责。同样,在明知一方喝多、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你应及时劝阻。在能够劝阻却没有劝阻时,出现意外,责任也是跑不掉的。

四、未将醉酒者安全送达。如果未将醉酒人送回而发生类似“酒后跌伤”等情况,你是否要承担责任呢?应结合饮酒者当时的神志状况来加以判定。如果他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无法支配自己的行为时,你就负有一定的监护照顾义务。如果他没有安全回家,或者此时没有人照顾 (比如家中无人),若出现意外,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看到这是不是好想哭,那就听劝:

年关聚会,酒席上,主人也好,客人也罢,切莫相互劝酒,以免乐极生悲。在饮酒过程中,如发现有人有饮酒过量或其他异常情况,建议大家做到“三个及时”:一、及时劝阻,不要继续饮酒、不要继续驾驶等;二 、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比如一旦发生病理现象送医救治;第三及时通知,其家属,比如,通知家属接回,告知家属已经回去、是否到家等等,以免出现在饮酒人员在不清醒的状态下滞留在外,出现冻伤或者冻死的悲剧。

友情提示:酒桌不是法外之地,“劲酒虽好,切莫贪杯”,劝君莫劝酒,劝酒需担责。希望大家都能过一个快乐而祥和的春节。